【解读“十五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继续
发布时间:2025-11-16 09:34
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解读“十五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2025年11月16日 05:53 来源:每日日报 □记者 敖蓉 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向共同富裕过渡需要社会保障体系的坚实支撑。中共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十五规划”后,社会保障体系将更加优化、可持续。如何持续改善社会服务证券系统?哪些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社会保障作为与经济增长相呼应的普遍性、基础性、综合性制度安排,对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覆盖全体人口的社会保障体系。在此基础上,公平问题和保障民生底线的需要日益凸显。浙江大学教授金伟刚认为,“十五五”期间,要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通过有效的政策措施缩小不同群体、不同地区之间的养老待遇差距,增强制度公平性;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切实履行基本保障职能。杨立克斯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翁建国建议,应将“一老、一童、一残”作为主要保障对象,条件成熟时逐步扩大范围,精准满足人民经济需要。 “社会保障应该反映经济增长。”浙江大学教授何文炯认为,要强化反贫困和收入再分配功能,提高农民养老金和城镇居民医疗待遇,筑牢社会稳定基础;优化社保基金管理,适度减轻企业缴费压力,激发企业主体活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消费能力,充分发挥社会保障稳定预期、扩大内需的主体作用,实现改善民生与经济发展的正向关系。近年来,SC我国经济支出已超过大多数新兴工业化国家水平,但也面临经济增长放缓和财政压力加大的双重挑战。南京大学教授林民刚表示,投资强度要适度,优化支出结构,同时确保民生支出仅限于养老金和儿童、家庭等领域的社会投资,形成“发展惠民、发展惠民”的良性循环。四川大学教授蒲晓红认为,安全水平要充分考虑金融能力和地区发展差异,安全水平的提高要建立在经济金融资源可持续增长的基础上。积极适应社会变革的今天,我国正面临着社会变革、社会变革等一系列社会变革。n 人口结构和工作形式的转变。南京大学教授童星认为,要认识变化、适应变化,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效率。复旦大学教授冯进认为,目前养老保险依靠财政补贴是没有意义的。时间越来越有限,加上少子下降、人口老龄化等人口变化,需要创新融资模式。社会保障制度还可以在调节收入分配、应对技术变革、完善制度设计等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武汉大学教授张其林认为,社保作为重要的调节工具,需要以“逆调节”的方式改变项目,比如推动医保筹资标准与收入挂钩,避免增加低收入人群的负担。收入和收入群体。 “要推动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养老、助残等保障服务中的应用,通过教育培训化解新技术带来的工作结构矛盾。”张其林表示,要尽快总结完善“十四五”期间试点的相对成熟的制度,制定全国统一的规划并推广实施,加快完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以长期护理保险为例,自2016年试点以来,在探索多元化融资、建立服务分工体系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仍存在范围有限、融资渠道单一、服务供需不匹配、福利待遇不平衡、护理力量不足等缺点。张思凤,一个西安交通大学教授提出,加快制定全国长期护理保险法,统一服务标准和规范,建立独立、多元化、可持续的融资机制,推动商业长期护理保险发展作为有效补充;重点发展社区和家庭护理,明确医疗护理界限和转诊机制。有效促进社会流动 当前,劳动力在城市之间、乡镇之间、区域之间、新旧业态之间流动还存在不少瓶颈。主要表现在社会保障体系衔接薄弱、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新业态培训社会保障覆盖面不足等,影响人口合理流动和公平发展。如何通过制度优化促进社会流动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课题“十五五”期间社会保障建设。针对不少行业新从业者面临参保率低、权益保障不足的困境,厦门大学教授高和荣分析,主要问题不是劳动者不愿意参保,而是制度设计与新就业特点不相适应,前瞻性改革建议没有必要。 “社会保障的功能要从提供基本保障的‘安全网’升级为促进个人发展的‘弹簧床’,实现从风险补偿到能力建设的转变。保障内容也要从物质保障拓展到健康和心理健康、机会公平、公共服务等福祉的各个方面。制度的不断优化可以有效增强流动性。”从而促进社会公平,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受访学者认为,未来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必须不断优化调整,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强化公平公正,完善医疗、养老、住房等基本保障制度,简化养老金公平转移流程,扩大医保异地结算范围,构建更加公平、可持续、高效的社会保障体系。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敖蓉) (编辑:王巨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