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市场的年轻人“活得很好”
发布时间:2025-11-09 09:38
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十一月的北京地坛公园,银杏叶纷纷落下。金色的风景中,游客们兴致勃勃地捡起落叶,拍下最后一丝秋意。银杏大道上布满了金色装饰的摊位。作为第十一届地坛银杏文化节(以下简称“地坛银杏节”)的一部分,市场内商品琳琅满目,居民络绎不绝。居民消费率显着提高,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持续增强,经济增长潜力得到充分释放——这是“十五”期间经济发展和社会的主要目标之一。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零售业实体零售额规模以上工业同比增长3.5%。其中,满足居民品质化、个性化、实验性消费需求的新兴业态表现良好。集市等线下创新业态成为年轻人青睐的消费场景。 “青年乐园、邻里人气、城市活力、中国经济的内生动力。”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教授徐贤祥概括了当前创新型创新企业业态的重要性。市场是一种离线的、有形的、临时的或周期性的商业形式。其核心是众多独立的摊主聚集在一定的场所,形成集中的交易和展示空间。在小红书上,市场话题浏览量超过8亿次,相关讨论超过530万次。消费的不是商品,而是“意义”。 》地摊垫的款式地坛银杏节市场上的地坛明信片,小何就忍不住了。他是中国农业大学的大一新生,周末和同学一起游览北京,地坛是他的第一站。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讲师王雪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数字生活的饱和,‘补偿性需求’真正成为现实。”世界增加了。上网时间越长,人们就越想要真正的接触、空间和温暖。”在上海读研究生时,雷雷经常去市场。她很高兴在市场里遇到了很多不同的人,有时听到周围的人聊天,她会忍不住笑。“即使我不和他们说话,我也觉得自己和这个世界有一点联系。”雷雷说。肖静说,自己“物欲很低”,但他喜欢去市场或公园等地方闲逛。 “如果我能去某个地方玩一段时间或者去购物,我就会觉得我过着美好的生活。” 20岁的镜子(化名)用“惊喜感”来形容自己被市场上琳琅满目的小东西“包围”的感觉。他购物时沉浸在一种“普遍的氛围”中,“这是网购无法替代的”。即将研究生毕业的小静喜欢和朋友们一起逛市场。今年9月的地坛书市,他花了200多元购买书籍和文创。除了给自己买30、40元的书外,其余的都是送给家人和朋友的礼物。对此,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魏晓解释道:年轻人聚集到线下的新业态不仅仅是“买东西”,而是追求“情感价值”、“社交货币”和“自我表达”的复合体验。 “它可以“总结起来就是‘体验式消费’的升级版——‘有意义的消费’。”魏晓总结道。王雪认为,这种消费带来的情感满足、短暂休息、身份确认,是现代人的心理调节机制。蕾蕾说,她总是和朋友一起去市场,出发前需要查清楚市场位置、乘坐什么交通工具,还精心化妆、搭配合适的衣服。“整个消费过程会很长,有生活中的仪式感。”为什么年轻人要买单?但年轻人愿意为“意义”付出多少钱?谈到市场消费,“性价比”是年轻人最担心的问题。小何在地坛银杏节上爱上了一张明信片,虽然薄,但已经要29元了,所以他最终放弃了购买。佳佳非常重视这张明信片。o 成本效益和产品本身。通常,他会将线下购物时遇到的商品拍下来,然后在网上搜索和比较价格。佳佳说:“产品(价格)是很重视的,我遇到一个人说他是独一无二的产品,但我以前在网上买过同款,只要13元,但(市场上)卖到189元。”高价来自于“手工”。市场上,很多摊位的产品旁边都贴有“手工”标签。一件手工制品涉及创作者的时间和设计,其价值很难产生。大路是北京前门一家杂货店和礼品店的老板。他开设了商店的二楼,并邀请世界各地的工人来工作,创建了一个小市场。大路表示,目前单价低的“小件”销售情况会更好。李女士在北京三里屯十月市场摆了一个摊位,主要销售水晶饰品。采访过程中,他一边回答问题,一边将钢丝绑在水晶上。他说,做一个小装饰需要2-3个小时,复杂一点的则需要更多时间。 “为什么我要为你建造的这些东西付费,仅仅因为你花费的劳动时间比自动化生产多?这没有意义。”桂桂走访了广州、上海的多个市场,抱怨摊位上的商品“质量低、价格高”。市场产品价格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摊位费。当被问及具体的摊位租金时,用手编织水晶的李女士感叹道:“有点贵。”据媒体报道,早在2023年,很多热门的北京互联网市场费用动辄五六百元一天。同年,有网友发帖称,杭州超创音乐生活节的市场摊位费高达每天1000元。今年6月,北京潘家园跳蚤市场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决定调整摊位价格,未考虑经营秩序和服务质量。公告称,地段较好的摊位价格在280元至500元不等,地段较差的摊位价格在200元至350元不等。摊位费也受到主办方的影响。地坛银杏节现场经理王先生表示,摊位费是“象征性收取的”。平均价格为每天一两百元。部分农产品完全免摊位费。 “同质化”是市场发展的另一个问题。不同的是,在这一类市场中,珠宝首饰始终占据着“市场的半壁江山”。以前述三里屯市场为例,31个经营摊位中,有16个以经营珠宝为主。开始工作的林女士说:“市面上的手工制品千篇一律,让我有点审美疲劳。”大路表示,市场刚出现时,创作者和买家都是非常真诚。现在就是某个品类卖得好,下次同类产品很多,造成市场“都一样,走一圈都一样”。回归“现场”——“活得好”的秘诀 虽然线下消费持续升温,但相比之下,线上消费却势头强劲。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前三季度,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9.8%,增速较5月份继续加快。 2025年7月,中国连锁经营协会调查结果显示,线下消费形势强劲复苏,80%的项目上半年客流量有所增长。同时,上半年客单价下降的项目比例为54%,高于客单价上涨的项目比例。 “多买少买”已成为常态这是线下创新业态的痛点。线下创新企业想要突围,“转型升级”是必由之路。魏晓指出,当前商家竞争的主要部分是“内容力”和“运营力”。首先,要强化“内容”的性格,创造独特的叙事,为商店、市场或空间创造一个有吸引力的故事或世界观。例如,一家销售芳香疗法的商店可能会讲述调香师如何周游世界收集香料的故事。其次,要注重加深参与度和沉浸感,让消费者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比如举办手工、绘画、调酒等实验课程,让消费者从被动观看转变为主动创造。第三,可以打造社区,重点培养“粉丝”。通过分享创作过程和人物通过与社区的所有想法,我们可以与消费者建立情感联系。最后,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工具进行精细化运营。利用各种工具分析客流、消费偏好、热点,优化业务组合和活动策划。通过线上预约、线下验证或线下体验、线上商城回购等方式打造无缝消费旅程。虽然佳佳追求极致的性价比,但如果产品足够特别,“一看就腻了”,他愿意花高价立即拥有。蕾蕾注重的是“购物过程是否愉快”。如果他与线下店主沟通愉快,“即使(产品)贵一点也没有抱怨。”王雪表示,市场正在演变为“房东文化聚集地”。购物者来到市场邂逅独特的设计并交流故事与品牌所有者。他们买的东西是“独特的”和“人情味的”。应立成、吴军在《中国青年》上发表的论文,运用“场景”的概念来研究青年生活方式。他们认为,不同的场景反映了年轻人的表情和情感体验,需要关注带来情感的“焦点对象”。集市或其他线下商业的主要优势是创造一个“场景”,培养城市消费者与地域紧密联系的体验,从而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中青报·中青报见习记者史益民实习生王世毅记者王忠来源:中青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