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十五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解读】构建劳动友好型发展模式
2025年11月24日 05:51 来源:每日日报 □记者 敖蓉
工作是最基本的民生,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关系国家长治久安。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对“促进高质量和充分就业”作出重要部署。应重点从哪些方面推动有效信息化建设工作质量的提高和数量的合理增长?如何以工作为桥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加强产业和就业合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近日印发通知,部署人力资源服务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试点。此次选定的39个试点城市总体覆盖了我国主要经济城市和主要制造业地区。它们一般都拥有大规模的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集群,以及相对发达的工业基础、人力资源部门。在加快制造强国建设过程中,完善制造业领域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发展协调机制,被确定为助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高品质和充分就业。作为现代制造服务业的重要门类,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数据显示,到2024年底,全国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达7.4万个,从业人员109万人; “十四五”期间,行业平均每年为3亿劳动者提供就业、择业和流动服务,为50余家用人单位提供专业支持。但行业发展仍存在服务同质化程度高、人才匹配精准度低、新技术融合能力弱等问题。供应和需求的缺口必须得到填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人力资源流动管理司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要结合国家和地区主要战略将人力资源服务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纳入“十五”发展和社会规划。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强化政策支持、转变供给方式,实施总体规划,推进试点任务落地,取得实效。 “十五”时期,我国经济长期增长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改变,为稳定就业提供了坚实基础。但工作总量压力依然存在,工作结构矛盾更加突出,外部环境变化也将带来新情况、新问题。在此背景下,《建议》明确提出,要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完善就业促进机制,构建友好发展模式。湖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主任张成刚表示:“建设友善社会,必须把结构产业水平优化升级作为创造优质就业岗位的主要抓手。”他提出依托数字平台和“AI+就业”减少就业摩擦,提高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通过大规模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质量,应对技术变革;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作为重点群体就业保障的重要支撑,优化劳动者权益保障和制度建设。相关部门将进一步加强产业发展与就业协调,支持企业巩固现有优势扩大招工、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创造更高质量的就业机会;外部环境和新工作技术的发展反映了我国矛盾的主要部分——产业升级与人才供给的不匹配。 “引擎计划”,为超过4200万企业从业人员、超过3100万农民工提供补贴职业技能培训。以“健康培训+技能培训+工作服务”工程为基础,实施“四位一体”工程,有效促进了劳动技能与行业技能同步提升,产教考一体化初步形成。目前,我们在智能网联、新能源、和智能制造,持续培养一批懂科技、敢于创新、扎根的高素质年轻专业人才。它有效缓解企业技术人才“招工难”与青年“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为企业转型升级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青年能量。 “广汽集团工会副主席祝贺开春。主要工作群体就业的稳定,关系到千家万户的温饱、穿暖。未来五年,新增职工数量将持续高速增长,需要多措并举,拓宽大学毕业生等年轻人的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强化职业选择引导和就业理念。”青年就业渠道的拓展必须紧密结合实际。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主线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开放研究院研究员李长安表示,随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生产力发展,催生了大量新就业岗位、新岗位,为广大青年创造了许多新的就业机会。面对强化新职业的未来,张成钢表示,新职业国家职业标准的制修订要加快推进,鼓励和支持新职业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发展壮大新型职业相关业态,促进传统产业与新型职业联动发展,为新型发展创造广阔的发展空间黑暗与价值链,以及黑暗与价值产业链重组。近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新组织制定了95项国家工作标准,并正式向社会公布征求意见。该批国家岗位标准具有三个特点:满足新型就业岗位快速发展的需要、满足重点领域培养必备人才的需要、满足民生领域培养必备人才的需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副司长翟涛表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推动先进制造业、数字经济等重点领域就业标准制定,为社会提供清晰的就业能力地图。工人可以比较标准以了解他们应该做什么d 在这份工作中“知道”和“应该掌握什么”。 (庞经济日报记者 敖蓉)
(编辑:王巨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