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中国已成为全球投资者的普遍共识
发布时间:2025-11-18 09:56
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投资中国已成为全球投资者的普遍共识 2025年11月18日 06:37 来源:每日日报 □记者 马春阳 2025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国际投资者大会近日召开。来自欧洲、美国、亚太、中东地区的百余家知名投资机构代表就中国投资并购新机遇、科技创新驱动、资本市场高水平开放等话题进行交流。与会机构代表表示,随着中国宏观经济稳定向好、政策环境不断优化、科技创新加速,全球投资者越来越看好中国的长期价值e 市场分配。国际资本持续流动。今年以来,A股市场保持平稳向好态势,主要股指上涨,投资者信心明显提升,国际资本持续流入中国市场。国家外汇管理局此前发布的《2025年上半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报告显示,上半年境内证券外资净流入373亿美元。 “中国正在追求更加平衡和可持续的增长,以变革驱动未来。在短期波动中,产业升级的政策和指示的确定性为中长期投资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淡马锡中国董事长吴易兵在会上表示,越来越多的国际投资者,特别是今年,感受到了中国经济活力的爆发。本质。摩根资产管理全球董事长白博文表示,“投资中国就是投资未来”的口号对于全球投资者来说变得更加实用。未来,中国股市将呈现出稳定性更强、周期更强、波动性更低的特点。我国近年来打下的坚实基础,有能力实现“十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可以带来企业收入增长、股市良好回报、资本市场更具全球竞争力。近年来,通过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的稳定性和活力显着增强。特别是今年以来,资本市场持续深化投融资综合改革,推出了一批牵引力强、含金量高的标志性举措,有力促进了上市公司的发展。企业做优做强,实现高质量发展,增强市场吸引力。 “我国经济基础扎实、优势多、稳定性强、潜力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关键趋势没有改变,资本市场运行平稳平稳,基础条件优良。证监会将深化投融资综合改革,着力提高资本市场体系的一体化和灵活性。”中国证监会副主席李明在会上表示。李明表示,在融资方面,深化“两创”改革,加快落实“1+6”科技创新政策措施,促进科技成长层平稳运行,我们将抓住机遇,落实好“1+6”科技创新政策措施。深化创业板改革,积极发展多种股权融资;投资方面,我们将继续完善长期货币市场生态,加大力度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实施方案落实。继续扩大社保、保险、年金等股权投资规模和比重,深化公募基金改革,丰富适合长期投资的指数产品,更好发挥中长期金融稳定和压舱石作用。并购市场是投资的蓝海。去年以来,A股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持续活跃,反映出市场和企业对中国经济前景的乐观态度。自“六大并购”发布以来,上海上市公司已披露各类并购1000余起,其中重大资产安排115项,同比增长138%。 “作为剩余企业集团的代表,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结构性变化最能体现中国经济发展动力的深刻变化。”上海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王波表示,一方面,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速布局,底层资产向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集中;另一方面,传统产业因地制宜寻求转型升级,或通过并购同行业或上下游资产,加大行业整合力度,或积极寻求“第二增长曲线”。回顾国外市场科技巨头的发展历史,并购扮演了重要角色。目前,A股科技公司正在加速布局继承人也沿着类似的突破路径,利用并购实现技术升级和市场拓展。此次发布的“六大并购”主要资产安排中,一半是科技并购,同比增长287%。业内人士表示,并购重组作为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方式,是提升上市公司投资质量和价值的重要引擎,也给国际投资者带来了新的投资机会。吴易兵认为,随着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工业中国经济正在从高速扩张转向提质增效。相对分散的行业通过并购提高集中度。成熟企业通过并购实现结构优化和能力升级。龙头企业实力雄厚通过并购提升技术、拓展渠道、加速国际化。这些机遇为战略投资者带来了新的并购窗口。 “上交所深化全球资本市场合作,优化完善并购重组等服务体系,持续提升国际投资者优质服务水平,为全球投资者提供全链条、专业服务。”王波表示,对于国际投资者来说,针对以科创板为代表的A股科技,有必要提前做好准备。公司将成为共享中国科技创新红利的黄金赛道;积极淘汰传统行业准备变革的A股公司,抓住低估值和重新估值的红利机会;通过布局A股龙头处于行业整合初期的企业,将从主要竞争力的不断提升中获得长期稳定的回报。并购市场成为连接国内和国际市场的“桥梁”,持续推动“退出”与“承载”结合。王波表示,从企业层面来看,一方面我们积极“走出去”,通过海外并购获取先进技术和新市场机会;另一方面,我们渴望“引进来”,通过并购引进外资,改善内部管理,提升公司形象。 “当前中国企业跨境投资已进入多元化、高质量发展阶段。”摩根士丹利证券(中国)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钱晶表示,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国有企业已成为跨国并购的重要力量。与此同时,民营企业“走出去”势头强劲,在新能源等领域引领国内潮流,主动拓展国际市场。此外,外资重点投向中国优势产业,先进制造业、生物医药成为扩大外资的重点。当前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内外部环境面临深刻复杂的变化。世界世纪变迁正在加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爆发,机遇与挑战并存。近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提出“继续扩大机构开放”,为资本开放合作提供方向指引。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积极推动高度对外开放,以制度开放为引领,着力构建“引得好、留得住、发展得好”的外资生态系统。以上交所为例,“十四五”期间,上交所不断深化互联互通机制,不断丰富跨境投资产品,持续提升国际化服务水平,推动制度开放迈上新台阶。在互联互通机制不断优化方面,上交所推动将股票ETF(交易所开放式指数基金)纳入沪港通、中新、中巴等ETF,并进一步优化GDR(全球存托凭证)配套业务机制sm。 “十四五”期间,沪港通交易总额103万亿元,较“十三”期间增长288%; 10家新公司完成GDR发行,融资总额达33.5亿美元。在跨境产品丰富方面,上交所将不断完善“中国品牌”体系,为国际投资者投资中国资产提供更多选择。目前,上海跨境指数产品规模已突破3200亿元,国际影响力持续上升。推动合格机构投资者和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参与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期权,满足国际投资者风险管理需求。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吴伟表示,上海将更高质量改造转型,激发市场活力,落实金融重点文章,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率。更高水平对外开放,集聚全球投资,深度打造市场化,依法营造一流、规范、国际化营商环境,积极接纳更多境内外机构落户上海;我们将更好统筹开放与安全,积极参与全球金融监管交流合作,切实增强金融风险防控能力,严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 “中国资本市场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证监会沿着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方向,不断拓展高水平的制度建设。”李明表示,将完善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继续扩大互联互通,加快世界一流交易所建设,推广跨境投资产品,推动更多期货期权品种纳入对外开放范围,提高境外机构参与中国资本市场的便利性。同时,加强开放环境下的监管能力和风险防范能力建设,深化资本市场开放。展望“十五五”,上交所董事长邱勇表示,上交所将聚焦新生产力发展,引导资本。投资前沿技术、先进制造和未来产业。优化发行上市、再融资、并购重组等关键制度,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着力培育理性投资、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的市场生态,引导更多中长期资金入市,促进投融资动态平衡;重点推动上市公司提高管理水平和信息披露质量,加强股利回购,以稳定的业绩和长期的回报提升投资价值;着力继续扩大制度开放,拓展跨境投融资渠道,丰富国际产品体系,增强全球竞争力和吸引力;围绕更好发展和安全发展,持续强化技术攻关加强监管和服务,完善全链条风险监测、预警和处置机制,为市场平稳运行、保护投资者权益提供坚实保障。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马春阳) (编辑:胡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