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0月14日下午,“国家记忆:文物南迁史”新书研讨会在北京三联桃芬图书馆举行。本书由故宫博物院原院长、《故宫研究》创始人郑新淼历时四年撰写,由生活·读新知三联书店和吉林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涵盖《国家记忆:故宫文物南迁史》一书需要扎根学术界,合作模式将开辟新路径。三联书店副总编辑何奎在会上指出,今年恰逢故宫博物院成立100周年,也是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之年,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之年。在建国80周年之际,“在这个历史时刻,通过《国家记忆:故宫文物南迁史》看历史,是一种庄严的致敬。”故宫博物院原院长、“故宫研究”发起人郑新淼表示,中国出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黄志坚表示,“《国家记忆》的出版,是危难时刻的遗产。”回顾这本书的写作过程,三联书店党委书记宋志军透露,郑新淼先生“对南迁历史的痴迷已经有20年了”。手稿历时四年才完成,“反复修改才发表”。 “这本书使用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仅图片就有360多张,其中包括100多份和200多份历史档案,以及80多张各类照片,所以这是一部基于经验积累的值得信赖的作品。”郑在序言中表示,文物南迁对于故宫博物院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时期,也是中国抗战史上保护中华文化遗产的伟大壮举。著名历史学家严崇年评价此书是“对南方文化文化迁移的综合研究”。他说,这本书史料丰富,“一口气涵盖了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以及众多档案馆的所有档案”;读完这本书,剩下的就可以放在一边了。 “颜崇年”如果郑院长不以工作为研究对象,他在故宫待了一年又如何能进行“故宫研究”呢?这本书是二十年积累的爆发。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李文儒称此书的出版是“不可改变的功绩”。 “他回顾了自己2010年南迁的经历,并指出本书融合了故宫、博物馆和抗战三大传统,提升了移民史的文化底蕴。故宫博物院文化传播研究所所长勇强调了郑新淼在南迁研究中的引领作用。国子监的《国子监》反映了“作者对史料的选择和细致的叙述。写作中最大的挑战是历史挖掘资料和叙述之间的平衡。”为了查阅档案,我去了宜宾、乐山、峨眉等地的档案馆,还利用孔子借书网在仓库里寻找马衡(故宫博物院第二任院长)遗失的物品。”他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北京 市档案显示,故宫博物院在文物南迁时与市路灯管理处签订了合同。 “文物必须从禁地运出登城到火车站。当时,紫禁城的午门、端门、天安门到火车站沿线都没有路灯。故宫午门上悬挂着一块写有“故宫博物院”字样的匾额,摄于1948年。故宫博物院档案馆员郑新淼在书中特别提到了对宝物保护者精神世界的探索。 “他们不知道抗战什么时候结束,支撑他们的是‘典守精神’——国富贵于生命。他还关注南方文化传统的迁移对当地文化的影响:“华严在安顺、贵州侗、马衡在乐山的讲学,促进了当地文化教育网络的建设。这些细节让南迁的历史不仅是紫禁城的历史,也是整个国家的南迁历史。”他总结道,该书的出版不仅填补了学术空白,也为公众提供了一个了解文明稳定性的窗口。 》从1933年2月开始,为躲避日本侵略者的战火,大约13000箱故宫博物院的贵重文物从北平运往上海,先后转运至南京。巴蜀,一条万里烽火路。返回搜狐查看更多